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是什么

2025-02-10 12:50:15阅读量:50 字体: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在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是什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旁边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花白,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便上前行礼询问是否是老聃先生,老人有些纳闷面前这位年轻人怎么会认识自己。孔子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请老子收下自己做学生。老子说道: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答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有大的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孔子的老师——师襄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听了孔子的演奏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要继续练习这首,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再弹给老师听,师襄又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还要继续练习这首曲子,这样反复了数次。孔子认为只是弹出乐曲还远远不够,还要掌握它的内部逻辑,还要深刻理解曲意达乐曲的意境。师襄正是利用学生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让其发挥主动。

孔子的老师——苌弘

苌弘是周朝著名政治家,生年无考,死于公元前492年,其事迹见于《左传》和《国语》等书。据《国语》载,苌弘是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的大夫,因保周抗敌,不幸死于国难。后来,神话传说,苌弘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鲜血化为碧玉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后人所说的“碧血丹心”便渊源于此。

苌弘不仅是周朝政治家,他还擅长于乐。孔子入周时曾访乐于苌弘,证明了苌弘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于孔子。关于孔子访乐于苌弘,《大戴礼记》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这就是说,孔子不只是“访”而且是“学”乐于苌弘。

推荐阅读

  • 哪些方式是保护孩子

    哪些方式是保护孩子

    孩子在成长阶段,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习一些基础的常识,比如孩子要掌握水果店等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孩子还需要明辨水能灭火水能导电,这些虽然是比较基础的知识,但是在这些知识当中,孩子要是自己不知道,可能就不会对...

    阅读: 580

  • 孩子为什么出现玻璃心

    孩子为什么出现玻璃心

    所谓玻璃心代表孩子的心灵像玻璃一样容易破碎也十分的脆弱,平时孩子听不得重话,孩子之所以出现玻璃心,主要是孩子受到了众多的赞美,而忽略了本质。大部分孩子他们的父母需要出去工作,平常爷爷奶奶带的比较多,而...

    阅读: 562

  • 养成哪些习惯对宝宝的学习好

    养成哪些习惯对宝宝的学习好

    宝宝在学习期间,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因为现在的学前教育并不是特别的均衡,孩子在上学时起点参差不齐,孩子只有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才能够改善众多问题。另外也可以有效的缩短学习上的差距,会让孩子变得更加...

    阅读: 798

  • 分床睡什么时候合理

    分床睡什么时候合理

    孩子一般三周岁之后可以尝试分床睡,而5周岁的时候孩子是最适合分床睡的时间段。因为给孩子分床睡之后,能够产生众多的好处,当然有些孩子选择三周岁的时候分床睡,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落差,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

    阅读: 725

  • 哪些事情是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哪些事情是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会直接选择站着说话。虽然这是常态,但是对孩子会造成隐性的伤害,平时在说话时父母不停的在说,孩子总是会仰着头看着父母。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比如孩子会觉得自己低...

    阅读: 703

  • 孩子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孩子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阶段,要知道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其实是比较优秀的表现,只有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在老师那边学习知识,才能够遵守对应的规则。当然也能够满足底线方面的需求,另外孩子在成长阶段还...

    阅读: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