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亦非台这首诗全诗的意思 菩提偈原文

2025-02-10 02:38:14阅读量:29 字体:

意思

其一: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佛性清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其二: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 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镜台。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其四: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明镜亦非台”出自六祖慧能所创作的《菩提偈》。

明镜亦非台这首诗全诗的意思 菩提偈原文

《菩提偈》原文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注释

⑴菩提:梵文Bodhi音译,意为觉智等,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

⑵“菩提”二句: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这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是僧人坐禅之处。

⑶佛性: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⑷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

⑸“本来”句:菩提体性,本自离一切相,无染、净等任何二边分别,觅尘垢了不可得,无可拂拭。

《菩提偈》赏析

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表明顿悟之依据、解脱之直道;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菩提偈》创作背景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后请人题于西间壁上。

《菩提偈》介绍

惠能,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有《坛经》流传于世。

推荐阅读

  • 被老师体罚怎么办

    被老师体罚怎么办

    简要回答从自身出发。学生被老师体罚之后,可能是某些因素的影响,建议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先找到老师体罚你的具体原因,然后主动的找老师认错,可能要面临写保证书的情况,建议小伙伴们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要多学习。...

    阅读: 532

  • 同学之间有矛盾怎么办

    同学之间有矛盾怎么办

    尽量多忍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建议小伙伴们时时刻刻告知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我们在面对矛盾的时候,尽量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矛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需要换位思考。01...

    阅读: 546

  • 怎么避免校园暴力

    怎么避免校园暴力

    跟孩子灌输反欺凌的想法。有些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以后他不会告诉任何人,其实孩子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经常被欺负,建议家长及时的给孩子灌输反欺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避免孩子在学校被打被嘲笑等等情况。01...

    阅读: 566

  • 不想参加同学聚会怎么办

    不想参加同学聚会怎么办

    直接拒绝。别人邀请你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你要是不想去可以直接拒绝,比如我那时候正好有事情就不能过去了,在拒绝的时候态度要明确,不要给别人模棱两可的看法,可能别人会觉得我在适当的多说几句你就会参加同学聚...

    阅读: 557

  • 入园分离焦虑症怎么缓解

    入园分离焦虑症怎么缓解

    给孩子做心理建设。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到了三四岁的时候都会被家长送去幼儿园上学,不过这也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长。肯定会有一些焦虑和害怕的情绪,家长这个时候应该提前给孩子做准备。01、在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告...

    阅读: 568

  • 面对校园霸凌父母该怎么做?

    面对校园霸凌父母该怎么做?

    做孩子的后盾。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校园当中经常会有校园欺凌的情况发生,很多孩子在接受了校园欺凌之后都会忍气吞声,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会告诉自己的家长,这个时候家长处理方法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走向。01、...

    阅读: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