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翻译 十五从军征原文

2025-02-09 19:19:27阅读量:22 字体:

翻译

十五少年郎,被征去打仗;直到八十岁,才让回故乡。

音讯早断绝,不知啥情况。半路问乡人:“我家怎么样?”

“请你往远看,松柏已成行。坟墓个挨个,老少都死光。”

摸索到家里,满眼皆凄凉:野兔钻狗洞,雉飞绕屋梁。

院中生野谷,葵菜长井上。

拾谷舂成米,采葵作羹汤。

饭菜马上熟,不知叫谁尝。

走门向东看,泪落湿衣裳。

十五从军征翻译 十五从军征原文

《十五从军征》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注释

⑴征:一本作“行”。

⑵始:才。归:回家。

⑶道逢:在路上遇到。

⑷阿(ā)谁:古人口语,意即“谁”。阿,语助词。

⑸君:表示尊敬的称呼,相当于“您”。

⑹松柏(bǎi):松树、柏树。冢(zhǒng):坟墓。累累:一个连着一个。

⑺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⑻雉(zhì):野鸡。

⑼中庭:庭中,屋前的院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⑽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⑾舂(chōng)谷:把谷子的皮壳捣掉。飰(fàn):古同“饭”。

⑿羹(gēng):用菜叶做成的带浓汁的食物。

⒀一时:一会儿就。

⒁贻(yí):送,赠送。一本作“饴”。

⒂看:一本作“望”。

⒃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十五从军征》创作背景

据《乐府古题要解》,《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推荐阅读

  • 养孩子为什么那么累

    养孩子为什么那么累

    家长在养孩子的时候觉得特别累,主要是经济压力比较大。现在有众多家长发现养孩子根本就养不起,其实孩子在比较小时需要大量的营养品,孩子长大以后需要参加培训班兴趣班,面对这些情况可能会在无形中给父母增加了压...

    阅读: 564

  • 哪些方式是保护孩子

    哪些方式是保护孩子

    孩子在成长阶段,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习一些基础的常识,比如孩子要掌握水果店等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孩子还需要明辨水能灭火水能导电,这些虽然是比较基础的知识,但是在这些知识当中,孩子要是自己不知道,可能就不会对...

    阅读: 592

  • 孩子为什么出现玻璃心

    孩子为什么出现玻璃心

    所谓玻璃心代表孩子的心灵像玻璃一样容易破碎也十分的脆弱,平时孩子听不得重话,孩子之所以出现玻璃心,主要是孩子受到了众多的赞美,而忽略了本质。大部分孩子他们的父母需要出去工作,平常爷爷奶奶带的比较多,而...

    阅读: 576

  • 养成哪些习惯对宝宝的学习好

    养成哪些习惯对宝宝的学习好

    宝宝在学习期间,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因为现在的学前教育并不是特别的均衡,孩子在上学时起点参差不齐,孩子只有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才能够改善众多问题。另外也可以有效的缩短学习上的差距,会让孩子变得更加...

    阅读: 810

  • 分床睡什么时候合理

    分床睡什么时候合理

    孩子一般三周岁之后可以尝试分床睡,而5周岁的时候孩子是最适合分床睡的时间段。因为给孩子分床睡之后,能够产生众多的好处,当然有些孩子选择三周岁的时候分床睡,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落差,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

    阅读: 739

  • 哪些事情是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哪些事情是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会直接选择站着说话。虽然这是常态,但是对孩子会造成隐性的伤害,平时在说话时父母不停的在说,孩子总是会仰着头看着父母。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比如孩子会觉得自己低...

    阅读: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