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求学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求学有哪些故事?

2025-02-09 14:05:19阅读量:28 字体:

古人求学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求学的故事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孟母三迁、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牛角挂书、手不释卷、闻鸡起舞、圆木警枕等。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的喜欢读书,但家中贫穷无灯无书,甚至无笔无墨,也有的立志高远心存远大志向,遇到重重困难但还是一直坚持学习,最终都学有所成。

古人求学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求学有哪些故事?

1、悬梁刺股

孙敬是东汉时期政治家,年轻时十分勤奋,经常闭门读书,很少休息。半夜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影响学习,孙敬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读书疲劳打盹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因此马上会清醒继续读书。

苏秦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关注。于是他决心发愤图强,经常读书到深夜,每当疲倦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的锥子刺一下大腿,接着就会猛然清醒,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悬梁刺股中的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悬梁出自于《汉书》的”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启示人们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常用来激励人发愤读书。

2、韦编三绝

孔子年轻时花费很大精力把《周易》通读了一遍,基本了解其内容。不久,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基本要点,读第三遍后对其中的精神、实质也有了透彻理解。之后,为深入研究同时给弟子进行讲解,孔子又翻阅了很多遍,结果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几次,最后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继续使用。即使这样,孔子仍旧很谦虚,说道:“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了。”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表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扎实读书,才会学有所成。

3、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因此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还玩起了办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开始学做买卖。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于是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还开始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

孟母三迁出自《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母三迁,使得孟子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表示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4、囊萤映雪

晋代的车胤从小好学,但家境贫困,甚至没有多余的钱来买灯油,平时只好利用白天时间学习。夏天的晚上,他在院子里背文章,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十分耀眼。于是用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扎住袋口吊起来照明,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孙康从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发现窗缝里有光,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衣服走出屋,不顾寒冷开始看书,手脚冻僵就起身跑跑,搓搓手指。这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囊萤映雪出自《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用来形容夜以继日、勤学不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刻苦学习。

5、凿壁偷光

西汉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白天必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但是只要天一黑,因为没钱买蜡烛,就会无法看书。匡衡因此内心非常痛苦,知道邻居有蜡烛,但光亮照不过来,于是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光亮照在书上,因此可以继续读书。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有时,外部条件会阻碍进步的脚步,但是需学会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由此收获的知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6、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请教问题,正好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杨时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站在门口等老师醒来。天上不一会儿就开始下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

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原指学生恭敬地请教老师,现多指学生尊敬师长,比喻学子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之情。

7、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住在缑山,于是前往拜访。他骑着牛,牛角上还挂着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看到后拉着马缰绳在后面跟着,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攀谈,认为他不是等闲之辈。

牛角挂书出自《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常用来比喻勤奋读书。表示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虽然重要,但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看自身是否勤奋与努力。

8、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却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但他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孙权又继续劝说,推荐他先读《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左传》、《史记》这些历史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有好处。吕蒙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手不释卷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原指手不离开书本,现在比喻勤奋好学。

9、闻鸡起舞

东晋将领祖逖小时候不爱读书,进入青年时代虽然很有抱负但知识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认真学习,学问大有长进。后来为建功立业,复兴晋国,半夜一听到鸡鸣,就会披衣起床拔剑练习,寒暑从不间断,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表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10、圆木警枕

司马光从小到大一直坚持学习,做官后还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就是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和一个圆木枕头。圆木枕头在木板床上容易滚动,休息时只要稍微动一下就会滚走,头跌在木板床上就会惊醒,接着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还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即警枕。

圆木警枕出自《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意思是司马光常以圆木作为警示自己的枕头,睡得很少,察觉枕头转动就会起来读书。形容刻苦自勉。

推荐阅读

  • 分床睡什么时候合理

    分床睡什么时候合理

    孩子一般三周岁之后可以尝试分床睡,而5周岁的时候孩子是最适合分床睡的时间段。因为给孩子分床睡之后,能够产生众多的好处,当然有些孩子选择三周岁的时候分床睡,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落差,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

    阅读: 709

  • 哪些事情是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哪些事情是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会直接选择站着说话。虽然这是常态,但是对孩子会造成隐性的伤害,平时在说话时父母不停的在说,孩子总是会仰着头看着父母。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比如孩子会觉得自己低...

    阅读: 682

  • 孩子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孩子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阶段,要知道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其实是比较优秀的表现,只有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在老师那边学习知识,才能够遵守对应的规则。当然也能够满足底线方面的需求,另外孩子在成长阶段还...

    阅读: 686

  • 宝宝爱看电视可以吗

    宝宝爱看电视可以吗

    宝宝在成长阶段可以适当的看电视,但是不能够经常看电视。要是宝宝的年龄还特别小,眼部正在发育,这时候宝宝选择看电视会导致视力下降,也容易出现散光近视等等问题。一旦形成这些问题之后,可能会对宝宝的眼部发育...

    阅读: 826

  • 家庭教育要注意什么

    家庭教育要注意什么

    家庭教育要注意孩子的生命健康权。每一个孩子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要恨铁不成钢,片面的追求孩子要考高分,对孩子恐吓辱骂,实现暴打家庭暴力等等情况。这样会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虽然家长教育孩子属于正...

    阅读: 546

  • 怎么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怎么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生活中有众多的挫折,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想要让孩子有强大的内心,建议让孩子热爱运动。孩子只有通过运动之后,才能够满足社交智力等等方面的需求,另外孩子外在的形象和自尊心也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其实在培养...

    阅读: 535